喻民俭(退休教师)
摘要:前辈们根据甲骨文找出的四处蜀地名都是正确的。商朝人用蜀字指代禹族和夏朝。蜀字证明商未能灭夏朝。夏朝在古蜀重建了。
关键词:蜀 地名 族名 夏朝名
关于蜀字“孙海波先生释蜀为地名(《甲骨文编》),徐中舒先生释为方国名或人名(《甲骨文字典》)。释蜀为地名或方国名,是被学术界普遍接受的,但具体地所指却存在着较大分歧。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殷商时代四川与中原地区不可能发生联系,故胡厚宣先生认为蜀地在山东,“自今之泰安南至汶上皆蜀疆土”。陈梦家先生认为在山西南部,“故城在今新绛西”。还有认为在殷之西北等等。长期从事巴蜀文化研究的徐中舒、蒙文通、冯汉骥等先生则认为在川西高原至成都平原一带。“(引自郭胜强先生的《蜀与殷商关系刍论――从甲骨文记载谈起》)
我的研究结果是甲骨文的蜀字还可以释为族名,后来还指代夏朝。
研究的目标是寻找禹族的祖地。研究思路如下。从《史记*夏本纪》出发,找出禹族是昌意之后裔,因此第一块祖地在若水。同时发现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 开头处犯了个错误,把鲧写成了颛顼之子。《汉书》作者班固首先指出了这个错:“颛顼五世而生鲧”,即鲧是颛顼六世孙。后世的学者也认为班固是对的。这样方能与《史记*三代世系表》中“禹为黄帝耳孙”吻合。司马迁错在读“颛顼氏有不才子”一句时,把子字的意思理解错了。那里的子字是指子孙,而不是指儿子。
鲧既然不是颛顼之子,鲧是颛顼的哪一支呢?《史记*三代世系表》的对应栏是空白,表明司马迁也不知道。《史记*五帝本纪》里有鲧的凶号:梼杌,说明鲧是西部人。《史记*夏本纪》的注释中,有禹出生在蜀的线索。《史记*六国年表》有“禹兴于西羌”之句。现代不少学者都在研究禹的西兴东渐。因此我得到的线索是鲧、禹是颛顼封于蜀的那一支。禹的母亲是羌族。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所以鲧是颛顼封于蜀的这一支的第六代。禹是第七代。
颛顼封于蜀的这一支的封号是什么呢?昌意降居若水,封号又是什么呢? 这是研究的难点。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周失纪纲,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鱼凫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于湔〕”由于历史的缺失,常璩的记载没有全对,但仍有参考价值。考古证实,蚕丛、鱼凫出场的时间都在夏代之前,处在蚕丛与鱼凫之间的柏灌肯定也在五帝时代。因此,三王不可能是周失纪纲后的王。王不是自封的,应该是由帝分封的。
蚕丛好判定。2016年10月,许多报纸都登了一条考古消息,因放牛人捡到一枚石斧,考古人员找到了一条新石器时代的人类进入成都平原的迁徙路线。5000多年前,一队新石器时代的人马,从茂县营盘山遗址出发,翻越九顶山筲箕塘,到了什邡的桂圆桥遗址和正在发掘的联合遗址。4800年前,他们开创了三星堆。4500年前,他们修筑了宝墩古城群落。他们就是《史记*五帝本纪》中说的西陵氏,那时的成都平原就是西陵国。
西陵氏之“西陵”两字,并不是指具体的地名。“陵” 本意是登高,后多指高大的山陵。《说文》 : “陵,大阜也。” 甲骨文的陵字, 由表示山丘和阶登的 (阜)和突出脚部的( 人)组成,表示人登高。“夌”与“陵” 同源。 “夌”字甲骨文、金文 , 上边 是表示高大土原的 “坴”(读lù) ,下边是向下走的人,会意人从高原走下走上。西陵氏,指的是来往于西边山陵之人。因他们从成都平原西面的大山中来,前几任族长还要归葬于平原西面的山陵,故被称为西陵氏。
黄帝以吐丝的蚕为字形,以西陵氏的图腾“白鼠”的鼠为字音造蜀字,褒奖西陵氏之女嫘祖发明栽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封西陵氏族长为蚕丛侯。从此西陵国成蜀了。西陵氏改蚕丛,蜀成了黄帝的战略后方。
柏灌、鱼凫是鸟名。五帝时代。谁与鸟崇拜有关?玄嚣!昌意获封是黄帝七十七年,正是玄嚣主持日常事务。帝颛顼的老师是玄嚣,帝颛顼也是鸟崇拜者,以鸟名作为儿子的侯名更加正常所以柏灌和鱼凫的产生与黄帝封昌意,颛顼封他的儿子是同一件事。柏灌的封地在蜀,则若水的昌意自然就是鱼凫。昌意的一个儿子接了黄帝的班:帝颛顼。另一个儿子世袭了鱼凫封号。昌意之孙,颛顼之子成了首任柏灌侯,成了第二代蜀王。
所以禹族就是柏灌族:
怎么验证这一推论呢?《史纪*五帝本纪》云:“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柏灌族被流放到了山东吗?专家们对甲骨文卜辞中蜀字地望的研究可证明柏灌族真的到山东转了一圈。
徐中舒、蒙文通、冯汉骥等先生认为蜀在川西高原至成都平原一带。这正是禹族的祖地。
山东之蜀是禹族的流放地。柏灌族真被流放到了山东,变成了东夷。住地就是胡厚宣先生认定的山东之蜀:“自今之泰安南至汶上皆蜀疆土”。正好在羽山附近。
大禹到山西为官,禹族随行,故有陈梦家先生认定的山西南部之蜀,“故城在今新绛西”。
姒桀丢失中原,禹族回到祖地,与商朝冲突的前线就在陕西南部,正是殷之西北。
以上研究可推洐出以下结论:
1. 专家们对甲骨文蜀字地望的四种观点都是对的,商代以前的确出现了四处蜀地。
2. 四川之蜀的第二代蜀王柏灌族就是禹族。禹族是从四川之蜀流放到山东,西夷变成了东夷。
3. 甲骨文的蜀字卜辞记载的内容从夏朝建立前,到商朝被灭,时间长达千年。
4. 甲骨文中的蜀字卜辞,不仅是地名和方国名,还是禹族名、夏朝名。是研究夏商关系的第一手资料。
5. 商朝未能灭夏,只是占了夏朝的半壁江山,取代了夏朝领导诸侯的权利。
6. 夏朝半壁江山的都城在成都十二桥。该遗址最早的两组碳十四数据都在公元前1600年以前。是夏朝还在中原时建的陪都。从宝墩古城群落终结的时间算,十二桥陪都应是公元前1700年建的。第一批居民来自宝墩。第二批居民是中原难民。第三批居民来自分裂后的三星堆。
7. 三星堆三期是夏朝的祭祀中心。两坑不是祭祀坑。应是祖庙火灾后的残存物掩埋坑。一号坑是鱼凫殿残存物,二号坑是颛顼殿残存。推测三号坑是禹王宫残存。三星堆发生了分裂,但不是改朝换代。因为金沙遗址的主人是鱼凫。
结束语:我的胡言乱语,可能要打乱甚至推翻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但只能抱歉了,我必须把这块砖头砸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