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7 ? @+ s0 Y; a* E' j e& t6 |* h) R5 R7 r! ^! S7 E. M& h1 k: q
“国家补贴你买一头牛,还给你买饲料的钱,正当你为国家的好政策高兴时,发现饲料被牛吃了,牛病死了。”4月6日,贵州省畜牧兽医学校党委书记邓庆生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用这个比喻揭示了当前贵州农村地区一线农业人才严重匮乏的尴尬现状。* j8 u# O% C& a5 ~5 z4 K
近年来,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许多农户开始逐渐改变“青年人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儿童在家务农”的观念,当农村返乡青年希望依靠扶持政策投身规模种植、规模养殖时,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是最大的发展障碍。, R- H' D9 y, Q6 g, p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滞后,满足不了农村的需求,这是缺乏一线农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原因。”做了17年农村职业教育工作的邓庆生说。这样的现状,已经成为制约贵州农村脱贫致富的瓶颈。) Z$ ]! l- R! h% }! ]
10年间涉农职校从13所减少到4所
$ @+ s0 [* o, E C) h8 l @ 贵州省人民政府网站显示,到2009年末,全省常住总人口3798万人,其中70.1%为农业人口,约为2662.78万人。& F+ l" y& k. W3 D
这样一个农业大省,在近10年里,涉及农业教育的职校从13所减少到4所,涉农专业严重萎缩,种植业专业几乎停办,涉农专业招生人数仅占全省招生总数的3%左右,涉农专业毕业生年不足3000人。0 |2 b4 O3 ?8 v; j# y
“现有的农村职业学校,大都没有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设置课程,涉农专业也慢慢萎缩。”邓庆生说,农村职业教育已经出现“离农”现象。* I. v- n9 }* i v% {0 Y
中国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在贵州,许多农村职业学校都开设了机电、计算机、数控等公共专业课程,而与所在县、乡特色农业相关的课程非常少,有的甚至没有。在学生毕业后,服务当地农业发展的能力并不高。
" f/ D/ g# [8 B/ x 一位曾经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他所在的县气候土壤条件特殊,非常适宜种植经济效益较高的水果——蓝莓,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当地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蓝莓种植。
* @8 V% d1 D7 K6 _6 A1 o0 d( r& S 在县里工作期间,这位副县长最希望做的一件事,就是能把蓝莓种植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同时发展蓝莓深加工产业。很快,他就发现,这是当地每一个人的心愿,但又是一个难以完成的心愿。; U" v# k' H9 A' t2 E9 b. Y- ^
“蓝莓不好种,懂技术的人又不多,发展起来特别慢,缺一线懂技术的农业人才啊!”这位副县长说,县里的农村职校没有开设蓝莓种植专业,农业企业和农户都用不上职校出来的学生,“这是农村职业教育和当地农业产业发展不匹配的典型例子。”$ W/ o& v# \ N6 v$ s
这位副县长假设,如果当地农村职校能保留涉农教育的专业,如果还能开设一门蓝莓种植技术的课程,请县里几个种得好的技术能手做老师,学生们毕业后一定不愁赚不到钱。1 t x/ j5 F( b$ m
一所国家级重点中专11年只进了11名老师4 m" S, I/ \2 ?, |' c' F8 T
涉农专业在农村职业学校渐渐萎缩的背后,是农村职业学校办学基础薄弱。
, ~* d! Y" C: g1 }; A 以贵州省畜牧兽医学校为例,这是一所国家级重点中专、贵州省唯一一所农业部确立的农业教育示范基地,校园里的大多数房子都十分老旧。8 K& B( L' Q" u
邓庆生介绍,学校现在的主体建筑都是“七五”时期建设的,“九五”时期建设一栋学生楼,“十一五”期间使足了劲儿建了一栋大教学楼,前前后后花了1000万元,“我们学校的情况,已经算是不错的了,很多学校就只有一个简单小楼,宿舍也靠在外租房。”0 k" z4 T6 r" H$ Q2 w9 d2 _
和硬件条件差相比,更严重的是师资的缺乏。0 M+ R( y* q8 }0 U0 e
从2000年到现在,贵州省畜牧兽医学校只招进了11名老师,现有的110名专兼职教师队伍中,平均年龄为45岁,其中30岁以下的老师大约10人,30~40岁的老师不到30人,年龄结构出现断层。2 A5 m/ r5 M7 _8 f; ]& j
而按照3000人在校生的规模来计算,师生比大约为1∶29,远远高出1∶18—1∶23的标准上限。因为师资力量不足,学校的老师都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原本用于生产实践的时间也被课堂教学占用,“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
8 W! \# [5 K- h* B7 e 中国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在贵州省农村职业学校中,贵州省畜牧兽医学校的条件能算得上“数一数二”,其他农村职业学校软硬件不足的问题更为突出。如果按照这种发展趋势,长此以往,农村职校难以吸引学生就读,有经验的老师也不愿意到农村职校工作,最终形成恶性循环。3 I W* d) V7 ~) y* C$ V
今年,贵州省畜牧兽医学校希望能面向全国公开招考27名老师,加上已经确定能调进的5名老师,最理想的状态是充实32名老师。学校还希望,“十二五”期间再投入1亿元,改善办学条件,其中希望国家扶持8000万元,自筹2000万元,但现在基本能确定的国家支持,只有3000万元。- ]" S7 }' N+ ?9 U
“剩下的缺口希望国家多考虑一下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我们也想办法自己多筹一些钱,人才目标一定要达到,农村等着人用啊。”邓庆生说。) l0 e8 U8 d$ W0 D% M
涉农专业人才扎根农村少之又少
2 J& R/ K/ {; b C 在贵州农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中,蔬菜种植面积将达到1500万亩、茶园500万亩、果树500万亩、中药材300万亩。“十二五”期间计划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6 K- j* [( x. O/ f 为了实现规划,贵州88个县(区、市)都制定了相应的计划,中国青年报记者随机抽取铜仁地区松桃县,媒体公开报道显示,松桃县“十二五”时期将在全县养殖大鲵10万尾以上,野猪养殖10万头以上,珍珠鸡、野鸭100万只以上,仔猪50万头以上,种羊100万只以上。
# n% L' e9 ^0 U 一位农村职业学校的老师对记者粗粗算了一笔人才培养账:按照每1000尾大鲵需要1名一线农业人才计算,10万尾大鲵需要100人,按照每1000头牲口、家禽需要1名一线农业人才计算,200多万的养殖数量需要2000人。
. u6 `3 E5 G* }4 D “按照一个县级地区需要2100人估算,全省需要将近20万一线农业人才。”这位老师说,考虑学生成才后留在贵州的比例,按现有条件,培养这20万留在本土的人才至少需要15年时间。, T, U( s6 w$ _, F5 |
邓庆生认为,现在贵州农村职业学校不能满足农村需求,将使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梦想成为泡影。+ }+ I+ V: v7 ]7 n% N( |
虽然农村对农业人才非常渴求,但农村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对于条件相对艰苦的农村并不“感冒”。( r: e: z' I$ O4 U. J6 @1 D. k
安顺紫云县的学生小慧(化名)一直认为,女孩子如果从事“养猪养牛”的行业,是没出息的表现,她之所以选择到农村职业学校读书,是因为学校不但不要学费,而且每年还发给补贴。2 A4 l# e' b; g$ m Z/ b; l3 |
小慧经常听老师、同学说,学校的毕业生都是“香饽饽”,来晚的企业招不到人。她的愿望就是找到一个环境条件不错的畜牧公司或者食品加工企业,最好能去沿海发达地区。
1 p* i# y) y# }, D$ U$ n 邓庆生说,涉农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大都会选择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农村职业学校出来的中专生则大部分喜欢到东部或中部的涉农企业工作,还有大约20%的学生改行,10%的学生创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知管理的人才能扎根偏远农村的少之又少。”2 A/ ~- n4 H3 l! X
“自身转型+政策扶持”是有效方法6 p% \3 f6 K: }
邓庆生建议,以县级为单位,设立一个叫做“农村职业教育中心”的机构,由这个机构整合全县(区)的培训、教育资源,根据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统筹开设课程,整体推进职业教育项目,改变多重培训“各自为政”的状况。6 q& ]: n2 B& d; x$ m
同时,邓庆生认为需要探索一套相对便捷的人才需求信息反馈系统。邓庆生解释说,现在,农村职业学校的培养模式是“设置课程——人才培养——产业”,这样会出现的问题是,培养出的人才不一定能与产业对接,如果变成“产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就能根据产业需求,随时改变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法。
* ~% ^6 \5 k1 `9 C 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蔡志君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曾经发出呼吁:希望国家不仅要强调农村义务教育,还必须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她建议,现在应该组织实施“农村紧缺人才培养”工程,以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重点,组织实施涉农紧缺人才培养的重大项目,以项目带动,扶持农村职教。
. m! B9 \ O% [) w6 C 对于经费保障问题,蔡志君认为,应该把农村职业教育放在农村教育体系中统筹规划和管理,在农村职校和涉农专业中,率先核定生均培养成本,核定生均财政拨款,并足额拨付到位。
4 r0 D! |! s( U& i% E1 a+ } 对于师资薄弱问题,蔡志君建议,实施农村职教“特岗教师”计划,着力解决专业师资缺乏问题。鼓励和动员涉农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职校任教,国家给予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同等待遇。" @, \; Q8 s/ s
同时,蔡志君还希望在中央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中,把涉农类基地建设计划单列,确保培育一批有质量的涉农实训基地,这样既培养了人才,又有了农村科技创新、技术推广的基地。
6 y$ H4 e$ a. ~+ x; d+ ? k# U(编辑:SN034)9 z$ A! Q$ E( G- D) c& I2 u/ \
/ A* d Z; |3 E. J$ J5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