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V, J @# {; {; T
" J7 g7 O0 ] U% l ? 新华网北京6月21日电 题:高考加分为何遭遇“习惯性质疑”?
* P' v, p# G! N. W7 S- L/ a) Z( B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0 R- r% i9 F) u& ~) I9 p 2011年高校录取在即,高考加分之忧再起,引发部分公众对教育公平的焦虑。0 h( z. |& S/ Y" x) F) L8 M
有关人士认为,随着高考录取率逐年提高,高考加分原有职能已弱化,应顺势清理加分政策,切断加分腐败链条,完善高校自主招生,保障高等教育公平。
& [/ E# ~+ m; C9 m' Q 加分乱象:引发“习惯性质疑”. i5 F( x: x1 t
6月中旬,在吉林省2011年高考咨询会现场,高考加分政策仍是许多家长和学生关注的焦点。来自四平市的考生家长高秀说,作为普通家庭,没有能力让孩子学习奥赛之类的加分项目,尽管孩子学习努力,但开始就比别人少20分,这不公平。
0 f4 Q4 y$ @1 B) @: U0 B, F 广东汕头金山中学考生林诗晴抱怨说,体育特长生加分太不规范,特别是团体项目,有些替补队员根本没上场也获得20分加分,何谈公平?& L$ j( P% \# ~4 s) h. T$ U0 ~
2011年高考前后,网上甚至出现了一个“反对高考加分联盟”,吸引了大批家长和考生。7 ?. Y; z8 d8 L- K& a3 B
记者在广东、浙江、北京等地调查发现,对高考加分不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地区高考加分政策不一,直接导致部分家长和考生心理失衡。5 I! q4 d+ |* J4 [. A% U
目前,教育部只认定十余项加分项目,而一些地方的加分项目则有20多项,且最高加分也高低不同。广东、浙江等省最多加20分,而内蒙古则最高加30分。8 r4 [- a4 l: H' @& s# @& a) A/ J
另一方面,部分高考加分项目不规范操作,频频暴出违规加分事件,损害了高考公平。: D4 A8 ?5 j' W# n4 C" t1 P( K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副院长黄友文说,近年来高考加分投诉中,大部分针对有关审核部门操作过程中的不规范,导致加分者有漏洞可钻。其中,高考体育特长生加分问题更突出:一是运动员等级证书造假或水分大;二是比赛或测试组织不规范,替赛、替考现象严重;三是个别与体能、运动技能关系不大、更多靠运用器材的赛事组织管理及评奖问题多。1 A6 n- S( B( D$ O4 p
记者还了解到,一些考生家长与基层派出所串通造假,通过修改个人资料,认定“少数民族考生”或“三侨”子女以获加分。" k8 r7 b( L7 a( w0 [
广州考生家长潘剑明坦言,以前他当过老师,知道三好学生等加分大都照顾特定考生,一般孩子根本加不到分。这无形中造成了身份上的不平等,对同学们的心理有较大冲击。, ]& A, J0 N# g1 Z% t
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线联平表示,在北京,高等教育已由大众化进入普及化阶段,加之中学广泛开展素质教育,单一用高考加分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效果已减弱。目前看,加分政策设计与实际效果出现了偏差。2 e% w* r+ D. i+ ~) F3 j! U$ Z4 f5 H
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杨建华说,每逢高考,一些公众都会“习惯性质疑”高考加分的公正性。这种心理的背后,主要是部分公众痛感教育公平缺失,对高考加分政策走样表示不满,应当引起重视。
. k) |& a( A# j8 C 取消之难:部门利益“深嵌”高考加分' Y+ Y7 E7 x3 S; c
原本为鼓励学生发挥特长的高考加分政策,曾发挥积极作用。但近年来随着一些部门在加分政策上不断寄附各种功能,高考加分已不堪重负。而这些部门利益的博弈,也成为高考加分改革的核心难题。
- o; \3 ~/ l$ h7 D2 w 记者在北京、广东、吉林等地调查发现,高考加分政策至少涉及5个部门,其中奥数、创新大奖等学科竞赛的加分由科协评定,各种体育加分由体育部门审定,退役士兵加分由民政部门审定,少数民族考生加分由民委审定,三好学生等加分由教育部门审定,等等。0 h6 Y3 F0 ]6 ^
在一些省份,涉及高考加分项目的部门更多。吉林省2011年高考照顾加分涉及审核权限最多的是省民政部门,共掌握3类考生的审批权,第二位是吉林省教育部门,此外还有侨务、台联、体育等部门。6 r; N o( k. R* w- P
黄友文表示,有关部门给出的理由是,希望通过高考加分政策推进相关工作开展。
; p8 e7 W4 B8 e6 R* x# R$ d 事实上,加分权的背后有部门利益支撑。近年来,浙江等一些地方体育加分不断出现问题,“分区赛”“拉力赛”“通信赛”虽冠有“全国”字样,但有关机构将其拆解成区域性比赛,使加分项目变成部分人的牟利工具。" d/ G% H7 `5 } Q1 e
一位教育界知情人士说,以无线电测向的全国分区赛为例,其赛事由全国行业协会举办,地方学校可以直接组队参加,并不需要各省体育局盖章和备案,地方职能部门监管很难。
9 D0 G& j O0 }6 j. w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变成有关部门的牟利工具,主要是制度设计和监管漏洞造成的。一些手中握有加分权的部门人员,通过权力寻租交换个人利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加分产业链”。这种暗箱操作,影响了教育公平,也损及政府公信力。$ W1 k/ E$ u5 Q9 V& Y' n5 S! [, `
因为高考加分承担过多社会功能,涉及太多部门利益,导致改革难度很大。在浙江,教育部门愿意取消加分鼓励“裸考”,但体育部门则认为,高考加分有着推进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不应废除。+ i( S- H' ]0 i. J& h' T
华南师大教育科学院院长卢晓中等专家表示,多部门的利益寄附,既然使高考加分政策偏离方向,改革就应当从剥离既得利益开始。要规范高考加分,仅靠“末端治理”是不够的,必须正视“前端放水”,将监管前移至相关部门,但这需要国家层面来推动。
7 ~* I: d& h7 q2 u- d) Z 改革路径:从“裸分录取”到取消加分: d* z" ~" w4 k. Y7 H6 T8 p1 ^
针对高考加分乱象,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高校实行了“加分提档、裸分录取”的做法。该院招生就业处处长古丽娜说,在录取分配专业时,学校去掉政策性加分,而按原始分进行排队录取。- n( z; n& z3 `; i0 e2 Q; J
西安交大招生办主任郑庆华也表示,学校在专业录取时不认加分,是为了更加真实、更公平地选拔优秀学生。
0 _) n1 b/ z1 m, c 针对这些高校的新举措,有关专家认为,在现有高考加分政策尚未取消的情况下,将是否承认加分的权限交给高校,可以逐步瓦解相关部门寄附的社会功能,是一个好的趋势。
# ~7 G, ~7 |9 M9 s5 t& M3 |+ K 熊丙奇说,高校录取“去加分化”,可以淘汰一些虚假加分,保障选拔人才机制的公平性。) M% ~, i* B; H0 o7 y3 Q
“高考加分制度的改革不能小修小补,否则没有出路。”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表示,从近期看,要重新审视和梳理现行高考加分政策,并把加分程序信息放到阳光下暴晒,避免权力之手染指。& T, d1 l' H% G3 r" c# v7 D- [/ ]
从长远来看,目前高考加分遭遇“习惯性质疑”,实质上折射出社会在呼唤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教育部“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研究”课题组成员赵俊芳等专家表示,今后应建立以高考测试为基础、以考生素质为参照的高校自主招生体系,从而达到清理高考加分等问题的目的。(记者陈先锋、郑天虹、李江涛、余静静、贾立君、张建)
& `- \6 Z" R! x.blkComment p a:link{text-decoration:none} .blkComment p a:hover{text-decoration:underline}
# e1 S5 z/ C b# i4 e( |8 h, w
- a/ t* q8 `9 Y. Z9 Z+ Y1 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