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897年亨利·卢斯的父亲亨利·W·卢斯和母亲伊丽莎白·R·卢斯作为传教士来到中国,1898年,亨利·卢斯生于中国山东,就是这个“传教士的后代”。1920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 1921-1922年先后任芝加哥《每日新闻》和巴尔的摩《新闻报》记者。
2 L" v" g A2 Q9 y& g
# p6 \0 b3 A8 C+ b( M0 J" ^6 i 1923年卢斯与哈登在纽约共同创办《时代》;卢斯任发行人,哈登任总编辑,《时代》是美国第一份用叙述体报道时事,打破报纸、广播对新闻垄断的大众性期刊。$ h0 l. r* L5 z) `
( X! S% \9 b3 R9 L0 {
卢斯善于利用历史资料和收集现实材料,使《时代》刊登的文章比报纸和广播更具有可读性。哈登独特的写作风格与活泼的版面编排也有助于《时代》很快成为销路最广、影响最大的期刊之一。1929年哈登去世。卢斯兼任总编辑后,开始出版《时代》周刊国外版。其后,以《时代》为核心,陆续出版了《幸福》、《生活》等著名期刊,组成了美国最大的出版托拉斯企业——时代出版公司。卢斯任公司各期刊总编辑。60年代,公司出版范围扩大到图书和其他出版物,并在几十个国家开设子公司。
/ V7 n1 ?. U6 I: `1 d* ]$ G, A- c* F: n" w! K
1964年卢斯引退,改任时代出版公司编委会主席。他善于辞令,政治上保守。在世期间,对共和党和美国GOV的对华政策有重要影响,是美国出版界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
' b* B1 ~/ o, y5 \
3 s) @, \. s { 1967年2月28日,美国《时代》周刊创办人卢斯在亚利桑那州菲尼克斯去世。/ f2 Z* P/ G3 ?) S b
: d J e; I. Q, r# Y
位置 最有权势的传媒人物. _7 D% G' C7 w: s' V
6 J0 g3 `- I8 E$ X 1967年2月28日,亨利·卢斯死于严重的心脏病发作。由他创立的《时代》四十多年来第一次将逝者形象作为封面,为他的逝世制作了一期名为“朝圣之旅的终点”的专题报道。
, F2 u. ?8 r% x% A1 X! A; f7 j3 F. X! S& T! E m: ?6 [; _
报道开头引用了亨利·卢斯的一段话:“作为一名记者,我在为自由而战的最前方的战壕里,指挥着一个小小的区域。”事实上,卢斯并没有真正以记者的身份写过重要报道,然而正是他,创立了《时代》、《生活》、《财富》这些世界新闻史上影响深远的刊物,为二十世纪最有权势的传媒人物。
3 s" H; M1 w' ^+ P/ x1 ^: u
0 b; u3 O$ l8 J" V- a& f8 e% U1 j 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神话,而卢斯就是现代传媒业的神话英雄。近十年来,在中国媒体发展迅速,亨利·卢斯就更有了别样的意义。但第一本正式进入中国大陆的卢斯传记,艾伦·布林克利的《出版人》,却可能消解这些英雄光环。! M# P6 I( h3 O- {' r. {) U9 U3 d
5 b/ I1 N% Y% L% i" K1 _9 o3 `
布林克利是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史教授,其著作《美国史》曾于2009年由海南出版社出版,他也是当时出面解释为何要把克林顿性丑闻弹劾案,写入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学者,所持的理由是,此案对美国近代史有重要意义。
/ B7 W1 G3 g, q: f0 j. R' ^; B4 B/ h |
2010年,布林克利执笔的这本《出版人》在美国出版,引起广泛关注。在此之前,关于卢斯的传记为数不少,布林克利版的卢斯传,颇有翻案的意味。作为一位历史学家,布林克利所看重的,是卢斯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力,财富与权势并非判断其成就的尺度。他在傲慢与偏见的对峙中,置入更多真实,让愿意理解卢斯的读者,可以摆脱原有的印象。
$ c8 i; Q2 m8 g" m9 [3 V! w/ C" J" Q0 I. V6 f1 e
个性 傲慢与偏见,左右招嫌
- k, O1 D/ m+ b( z9 A/ D+ g: z' X! _6 n& U C- J. t1 W' W, R6 ]
卢斯在美国历史上以傲慢保守的形象示人,有人觉得他所掌控巨大的话语权,扼杀着民众自由思考的能力,有人认为他以媒体为载体,扩张个人意志,左右国家政策,在热爱自由民主的美国,卢斯一人惹上蒙蔽民众,混淆执政者视听这两大罪状,确实易被打上反面人物的标签,左右招嫌。, }0 Q" Y$ t+ }' [8 X2 ^0 j: Q
' l( I; j4 S' [0 @+ J “现在这个时间刚刚好”,1964年4月,卢斯突然决定从时代公司退休,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他尝试为自己写一本回忆录,但是他被自己过多的想法缠绕,终不成文。唯一不变的是,他仍在尝试诠释“美国世纪”一词:美国曾经的任务,同时也是现在的任务,便是要带头打造一个全新的世界秩序。人们把这看作是当代版的美帝国主义。
5 {0 D. e% K; d2 \2 R' o5 ?/ v3 d" I1 K2 v# P& m
曾与他有过交往的人们,也未为他加以辩护。艾森豪威尔在竞选总统时,卢斯曾是不遗余力为他摇旗击鼓的宣传主力,但是他选择忽略卢斯,在艾森豪威尔几卷本的庞大回忆录中,关于卢斯,他一笔带过。
! U9 U8 y3 ? U- A
' E0 l7 {) H. s8 u3 m+ y# y 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在其回忆录《旁观者》中写到卢斯,多用贬抑之调,认为是中国文化塑造了卢斯,他使用中国统治者的权谋,让员工之间不断产生摩擦、分化、对立,以保障自己高高在上的权威。同时还略带讽刺地补充,“他自己或许不知道,这人不善于追忆。”
" t" P7 {& \& n/ V. |! M$ K: p2 v, |) P0 J
这样的形象,与中国当代媒体人塑造的卢斯,很不一样。$ T+ n Y/ T2 c0 x
, C9 L! o N( k* {* G$ m* B1 _ 卢斯不写日记不写书,布林克利写卢斯传所使用的材料,是卢斯写给父母、朋友、情人的信件,卢斯写给自己员工的大量备忘录,卢斯周围人的回忆,以及他发表的少量媒体作品与演讲内容。与之前的卢斯传相比,《出版人》在事实层面并无多大出入,但是它缀满传主芜杂的片断感想,最大化地呈现了传主复杂的思想轨迹。" j/ }8 ^) N/ S% t, R& t
, z5 ?1 d ^5 O/ G
故乡 中国与美国
8 G% X5 H8 ^5 Q
* V* C$ }8 ^5 T1 ]! ~ 时代公司的辉煌,对中国问题的极度关心,传教士式的美国民族主义,是卢斯一生最为突出的三个方面。, r; B- _6 k9 h# d" d
* n3 |0 d4 g2 q- F9 G 对于前者,布林克利认为,卢斯出版帝国的建立,只是二十世纪中叶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全国性大众文化横空出世,为迅速壮大的中产阶级服务。卢斯旗下的刊物成功而有影响力,但是“其广度、原创性、创造力与它们的缺陷同样伟大”,若没有亨利·卢斯,也会有其他的“亨利”出现。* ^4 \1 {' @- W6 K# P
8 {/ k+ L* [$ H# z: m8 A" I6 b
卢斯所不可替代的,是他独特的思想。因此,这本近四十万字的《出版人》,大概花了四分之一的篇幅来描述卢斯年少时代,以探寻其独特思想的源头。
8 T8 |! [6 m2 a& i/ V9 F3 r( L/ J& y6 j+ J% t% M5 { s3 O8 V3 \
1898年4月3日,卢斯出生在中国,他的父母是与司徒雷登同期到中国传教的基督徒。远离故土,思乡深切,卢斯的父母把一个经过美化的祖国形象,植入小卢斯的心里,之后他未从这种理想化的祖国形象中走出来。8 x, A9 b7 ]# ~9 r0 v. j
7 l( Y* A5 y0 c) }/ C3 k! k 这是布林克利对卢斯进行翻案的第一步,之前的传记认为,正是因为年少时代在中国长大,故乡在中国,所以卢斯有着深厚的中国情结,研究中美关系的中国学者,在解释卢斯的亲中情绪时,也大多提供了这个理由。7 n$ ~9 {; h9 U) U ?# q
5 W6 r0 }4 y. }' Z( z. S
布林克利有意强调了卢斯少年时代与周围中国文化的隔阂,他不会讲中文,也没有与中国人交往,8岁时随父母回国,看到远比中国繁荣的美国,更是强化了理想祖国的形象。1912年,卢斯离开中国,在英国学习两年,之后进入霍奇基斯中学(相当于耶鲁大学附属中学),他发现自己与美国长大的同学格格不入,就下决心努力学习成为地道的美国人,无论是语言,还是体育运动、公共辩论,他都花了大量精力。/ p& ^; c5 M% t. i6 M' Z
) k1 J% n) H( F, I. ?! ?4 T
耶鲁大学时期的卢斯,追求作为学生可能得到的一切荣誉,心无旁骛地追逐自己的目标,把青春的荷尔蒙,全用于奔跑前进的路上,不断鞭策自己在一切事情上做到出类拔萃,“若不成名我誓不罢休,让脚下的土地将我仰望,在我死去之前把我赞扬。”
9 ~# \& \+ w9 e v+ t
0 r( ^" P9 {% y1 r5 g+ {# B1 q 布林克利将其解释为传教士孩子的特点,卢斯的父亲对信仰的执著,到儿子身上变成了对荣誉的执著不羁,他父亲为福音梦想勇于自我牺牲,在他身上则是为了世俗名望不顾一切,一样的雄心勃勃,志向远大。
J( {$ P; y+ B" v, u2 z* H
& e, Z' X2 q, c& @: D6 q ' ~& V- R0 c: f
7 ~' H: \$ C$ a4 I- j9 X
7 B8 X: r9 d6 I, p8 h4 J, M9 n/ x
3 n2 t: M3 W) e& k, V! P4 X3 y7 g, h/ D
亨利·R·卢斯坐在他父亲小时候用过的椅子上,当时他大约三四岁。摄于中国。/ k! Q+ n) w; Q: t
/ [( U4 Y+ M& ]9 L * @0 E# ^$ k$ h$ Y
2 d8 Y& G, U; a T" i! U& T. \% E9 c C0 O9 K2 g
! o/ N9 j- J) y) _: ^' \3 d+ @5 H
; c ]; {8 a: w+ {! f
利用与美国驻罗马大使的关系,卢斯在欧洲到处旅行并招待尊贵的来访者。照片中他在1955年的访问中陪同温斯顿·丘吉尔。
& x2 S2 ~7 g( u- d" E7 f
3 D) k# |" G/ h3 r4 m l- m. s4 z0 z; Q3 N
$ Y. H1 e: U5 O
+ X8 \% o) }* g+ c. s$ ~8 q
; @! s8 \/ G9 o6 g/ h0 U
- U# `# S' i& l( w2 r* i
卢斯查看可能用于《生活》杂志的照片,坐在左侧的是《生活》杂志第一位总编,约翰·肖·比林斯,坐在右边的是新杂志最热情的拥护者,丹尼尔·朗。
) L4 G5 f) W6 ~6 [0 Y5 f( l! @
0 w. M- q6 Y' y% }; T- {" `# s
c5 ~: y0 m* K+ S; y. R. f j2 L% G4 L( d6 d$ Y
( n g5 l6 a" J b; c . a5 J5 R+ h* h: D; F& a
( n$ N8 l7 d+ w1 @0 R z 在卢斯联合创办时代公司41年之后,他最终将公司的控制权交给前《财富》杂志编辑,赫德利·多诺万。照片中他们正在参加1964年一场盛大的移交庆典。
6 F" H! ]6 b0 j0 K& \4 j, K5 O! c3 X
' j- B" C/ D/ G( c 创业 不低俗,不沉闷3 o3 l' z. |! g: w
4 s. l( S; G9 ]) C 1920年耶鲁大学毕业后,卢斯在牛津大学深造一年。年轻的卢斯,想着“要赚很多钱,多到没意义”,离开学校踏入社会,但他对自己的职业前途并没有清晰的规划,他先去了国际联合收割机公司,但被拒绝,然后去了《芝加哥每日新闻》,不久便因经济衰退,报社裁人,怏怏离职。
* j( W/ W1 ^ {0 a1 d; }! J
4 Z7 [4 @# K9 n; W | 之后好运从天而降。他的一个耶鲁同学安排他和大学同学布里顿·哈登一起去《巴尔的摩新闻》工作。
* g. q: @& K1 m* c( r' x" `0 z S( [1 A$ y9 K8 Q9 i; B
两个没有报业经验也没有钱的耶鲁才俊,聚到一起,开始暗中策划创办自己的报纸,办一份世界上最伟大的报纸。他们既瞧不起普利策旗下的报纸,也瞧不起美联社那种严肃报纸,因为前者太低级,后者太沉闷。几个月后他们辞去工作,到纽约租了一间办公室开始折腾他们的伟大报纸。布林克利说,他们贵在不知天高地厚。1 b" @: C* `& W/ F0 d
. j8 j% N4 i! C6 c' o, N9 N 卢斯和哈登创业的第一步,是把有权威和有影响力的人拉进他们的创业轨道,他们利用自己的耶鲁关系,逐个拜访名人,恳请其予以公开支持。第二步,筹集资金,过程很辛苦,但是他们终究在半年时间内,成功筹集到近九万美元。接着招兵买马,从朋友熟人以及耶鲁同辈中招募人才。1923年2月27日,《时代》创刊号出版。前后时间不到一年,虽有辛酸,但难称筚路蓝缕。/ z" }: Q( t" \) L- F% q
3 J5 q4 S: U( `8 I
《时代》的宗旨是以简洁、易读有条理的方式,为忙碌的人士提供高效深入的世界新闻报道。早期的编辑工作由哈登负责,卢斯则负责发行。1929年,哈登染病去世,卢斯开始真正独掌时代公司。哈登才华横溢,自由洒脱。卢斯一直觉得自己略逊哈登,突然失去哈登,他有些寂寥焦虑,不过他马上就克服消极情绪,从哈登的股份继承人那里买回了股票,使自己真正成为时代公司的国王。/ f! T' h8 L- a$ B
9 i( S0 F" C3 m) a, X% i3 j
政治 美国世纪与不确定的世界
) d6 a1 m4 |6 n4 o- \% E& i# P' F/ ^* p, Q/ W' m
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经济繁荣时期,《时代》恰逢其时,发展顺利。1930年,卢斯创办《财富》,“既不贬低,也不吹捧。无论是商业航船,还是船上的人,《财富》将努力以批判与品评的眼光书写……并带着不受束缚的好奇心。”1936年创办《生活》,“看人生,看世界,见证伟大的时刻;看穷人的脸和骄傲的手势,看奇事,看千里之外的事……”
: x- h! w2 l, W" ^4 W4 ^# E; S( \* U- D: O
在美国大萧条时代支撑读者的希望,这两本杂志由此也迅速地获得了市场的青睐。
! z0 @6 w& L0 ~
3 ~+ _ c/ Q' J9 B7 w 布林克利并没有详细分析卢斯出版管理的理念,也没有精确分析卢斯旗下杂志的盈利模式,而是检视这些杂志所刊出的内容,以此分析卢斯的思想与立场。8 M+ S/ _ ^$ J4 p& {" ~- ^
' g# E/ S! J" C% v
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二战开始,卢斯热切关注世界局势,潜意识里希望自己成为改变世界的伟人之一,直至去世。在不确定的时代(二战、冷战),一个心怀天下拥有财势的中年男人,注视着世界,并且时刻准备着影响有影响力的人,以联合起来去影响美国的国际政策。# W% g1 I* D6 h
9 I# u% Y% L2 F1 f% W& o; B* P3 g
1940年1月,卢斯为《生活》写了一篇题为我们美国人的社论,明确提出美国必须联合英国,与德国纳粹抗衡,但是编辑不同意刊发如此直接的社论。一年以后,卢斯扩充了这篇社论,以“美国世纪”为名,发表在《生活》杂志。这篇影响巨大的文章上,呼吁美国人介入战争,认为美国必须致力于建立一种与自由和进步相容的经济秩序,在国际事务上承担责任,声张正义,追求自由与真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善人,并称二十世纪是美国世纪。
9 m6 w- n4 e% {, u7 }7 k* {% s, [3 @/ A4 T9 x, ?, H
卢斯对美国在国际上的角色期待,如果再多一点想象力,几乎是后来联合国的职责,以及“拯救陌生人”的国际人道主义思想的雏形。只是当时战乱,他尚不能想象不同国家坐下来和谈,只能期待当时最发达的美国,能寻求与其实力相符的责任。3 y4 ]9 H; e% B, V
4 j& |+ |* Z! u6 r H* J1 |+ ?4 F6 k( T
东方 中国梦与亚洲未来' M/ K9 t) s( X: S5 N+ c- Z& e* V
1 t" W) J) V& v* z% t7 R- `7 }2 V 卢斯在中美关系史上,即是以“支持中国抗战的美国第一人”闻名。1912年,14岁的卢斯离开中国前往美国读书,离开前他写信给美国友人,“这场革命(辛亥革命)给中国日益广阔的未来送来了一缕希望之光……它有可能被证明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最了不起的改良运动”。! j. W5 Y, D( D+ ~; I
7 z& b6 V: i/ w% N* e 1932年,卢斯访问中国,他把中国的点滴变化,都看作中国迈向现代化的标志。1941年再访中国,他会见了蒋介石夫妇。
0 s' i' e2 c' b* _: V! G& |
6 R; ]" j3 j9 M3 E* J( H. c# U* W3 c 在他个人情绪的驱动下,其旗下的杂志之后一直关注中国,而且为美国人塑造了一个充满活力与生机,带着自身古老的历史,华丽转型的现代化国家,放大破败中国那进步的痕迹,让读者对中国充满同情。当《时代》驻华记者西奥多·怀特不断发来关于国民党腐败的材料,并认为蒋介石已经失去历史作用,卢斯还是将蒋定位为,为了维护民主原则而进行高压统治的独裁者,不允许手下采编人员写下丑化中国的词语。& s$ K6 S2 ~. \# \ Q* _0 n
, q/ n4 U" w) H: n
卢斯的中国情结,是他的“美国世纪”这一思想之舟上的乘客,至于此舟涉渡何处,卢斯去世半个世纪后,仍未有答案。/ r2 q! y, O7 m5 l6 u& y, F-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