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 E3 s0 ^# C8 h" `5 C% q" h, {
0 @* m- J6 ^8 {9 v) b, c
核心提示
; J6 X1 J, z: w “蛟龙号”继去年创下3759米的下潜深度纪录后,再次起航冲击5000米深度纪录。& y6 e P' T/ m& h) Z/ J
与3000米深度相比,5000米级海试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如何保障潜航员安全?请看记者报道。
. k6 l: y5 \: G! g 7月3日,“向阳红09”试验母船运载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按预定计划向东北太平洋海试区域进发。记者了解到,目前试验母船和“蛟龙号”一切正常。
9 i# E; ]# ~ {" G) q, H 7月1日上午,作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专项,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由母船载运,从江苏江阴启航,开始执行为期约47天的5000米级海上试验任务。
R2 n, E$ n2 ?( k. t 若冲击5000米水深成功,便可到达70%全球海洋洋底/ I6 o! n( S! E* h
去年7月13日,“蛟龙号”在我国南海创下了3759米的下潜深度纪录,使我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如果此次冲击5000米水深成功,“蛟龙号”可以到达70%的全球海洋洋底。
8 u$ k I J4 J$ W2 h1 c( ^ 相比2010年的3000米级海试,这次的海试任务将更具有挑战性:试验海区距离祖国大陆约1万公里,船舶单程航行时间将达到半个月;海区试验环境相对较远,增加了海况的复杂性……
* {6 U# G/ M( s9 n- C) d 根据计划安排,“蛟龙号”将下潜4次,争取达到试验深度目标。7 o z) s3 G' N$ T) d# j( K. x
5000米水深考验深潜器受压性能和通讯能力
9 X7 y6 E! Y. | 与3000米试验相比,5000米试验有哪些特别的难度?载人深潜器总设计师、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研究员徐芑南说,海水的压力给深潜器的结构、材料等方面提出很高要求。同时,随着下潜深度越深,通讯也将受到更大考验。
; e& @! _$ d p. j& d1 }& L. B$ l' \ 在5000米水深处,1平方米的面积大概要承受5000吨的压力,比3000米水深时多出2000吨。
& d. ~5 N5 j# I 能够承载3个人的“蛟龙号”在空气中的重量还不到22吨。据徐芑南介绍,“蛟龙号”主要采用的是钛合金材料,具有弹性,能够承受高压。它在深海受到压力缩小后,回到海面又能够弹回来,同时其抗腐蚀性也很好。
. ?/ m; O- W2 Y& ~) H 专家告诉记者,对5000米试验来说,如果以每秒半米的速度下潜,预计需要160分钟左右。' } x. Q% ^+ b' V9 ]/ d% `- Z. X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采用了大量无人潜水器的技术,也可以看成是一个水下智能机器人。徐芑南介绍,“蛟龙号”装备了很多水下传感器,还有机械臂,智能技术化程度也较高。水下导航可以自动定向、定高、定深。“这使潜航员的工作效率更高,更好地把精力集中于科考作业。”$ { c' Y& t/ X4 ~5 g8 d5 T
随着水深增加,电磁波消耗变大,水下通讯能力也受到考验。据专家介绍,在海底,“蛟龙号”和母船之间通讯,能够传送彩色图片、数据和语音。语音通讯大概有二三秒延迟,基本上接近于实时。$ l0 e- N4 r5 [1 `% J+ R4 m
而利用水下声呐系统,深潜器就像有了鼻子、耳朵、眼睛等“五官”,在复杂的海底环境中,可以对地形地貌进行测量。
" Z% f5 m: R# J0 R6 s “深度和难度是成正比的。”徐芑南告诉记者,“蛟龙号”设计最大深度是7000米,其各项设计性能和指标也是按照7000米要求来实施的。“如果5000米级深度能够突破,并检验各项功能,安全返回,这次试验就算完成任务。”中国大洋协会秘书长金建才说。$ Y8 I+ ?! B2 w" D! m5 i
6名潜航员将经受幽闭隔绝环境考验2 o, j2 t" h* l8 E* I4 k3 s
据金建才介绍,此次总共有6名潜航员执行下潜任务,其中有3人曾经下潜过3000米海底。按试验计划,每次将有3名潜航员下水,6人将轮番冲击5000米深度纪录。9 J; B: W9 c) F! ^/ |
在3000米级海试时,潜航员最长要在水里呆9个小时左右,在海底工作5个小时。在5000米级别的试验中,这两个时间相应都要增加。潜航员要面临在长期封闭空间中对身体的考验,以及在幽闭隔绝环境中对心理的考验。4 W* S; {- U2 b/ i
潜航员生活工作在内径为2.1米的球体舱内,空间十分狭小,刚好能容下3个人,但3个人很难同时站立起来。$ q* N x) `% N
舱内是常压环境,有专门供氧和吸收二氧化碳的设备,异味气体也可以吸收。5000米海底温度大概为1、2摄氏度,但舱内温度较高。“舱内潮湿的问题,目前还没有办法解决。”徐芑南说。- l1 m: ]6 q5 d( E# R
载人潜水器的主驾驶担任潜航员团队负责人。专家告诉记者,对于主驾驶有很高的要求——他要能熟练控制潜水器本体和机械手臂,还要对海况海流十分了解。! U3 u4 z/ D. k9 P5 L; ?' c
今年31岁的“蛟龙号”主驾驶叶聪说,经过3000米级的试验,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5000米这个纪录,意味着更大的挑战。对此,我和其他潜航员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 G$ M& A, s4 t, q/ o3 e3 I# x, w 对话“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
& N/ h6 R L: O7 Q9 {: R 首要是确保潜航员安全
8 G: ~9 ]* \2 z, P1 `/ U1 _ 记者:为什么选择去东北太平洋进行海试?" Q" j/ f& J/ ^3 n* c
徐芑南:首先,这一区域符合试验的深度要求。此外,中国大洋协会和国际海底管理局有一个勘探合同,试验海区就是这个东北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 z; M1 l" l: [7 y+ v
经过20多年的大洋科考,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勘探合同,我国拥有这块国际海底区域7.5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矿区的专属勘探权。
6 v% o! ?5 e; r+ b R o* q 记者:潜航员在这么深的海底,安全如何保障?* r8 M q/ k9 j% d' V8 h
徐芑南:国际上,对载人潜水器的试验都是分阶段来进行,一般是以20%深度慢慢递增,我们国家是以1000米、3000米、5000米到7000米递增。$ z( H x' o! o, J
深潜器从设计开始,理念就是要确保人员安全和设备安全。在海中,深潜器需要调整重量和浮力的平衡关系。为了确保安全,一定要有足够的浮力,在不同的情况下,保证潜水器上浮。
6 M0 B( f0 x7 \4 L/ E/ D* ] “蛟龙号”有抛载的办法,可以把一切能抛的东西都抛掉。即使机械手在海底作业时候被缠住,也可以抛掉;采样篮被缠住,也可以抛掉。海底淤泥比较多,如果深潜器在海底作业时陷入淤泥,还可以由海面人员利用海缆,把深潜器拉起来。
- }. T3 p& z1 g" I9 r( y* Y+ y1 n 记者:如果5000米级试验成功,“蛟龙号”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
$ s1 [/ B; l9 Y4 _; N 徐芑南:美国目前的载人深潜工作深度是4500米,正新建一个6500米深度的载人潜水器;俄罗斯有两个载人潜水器,工作深度是6000米;日本的载人潜水器的最大工作深度是6500米。! U9 E! x; O3 J6 t( b( x
目前真正在使用的载人潜水器工作深度绝大部分在5000米左右。“蛟龙号”设计最大工作深度是7000米,如果5000米级海试成功,并且应用于实际,可以说是进入了国际先进的行列。
; _6 q' Z! ~9 w.blkComment p a:link{text-decoration:none} .blkComment p a:hover{text-decoration:underline} # X5 t2 D1 K5 J: @7 K
7 p2 Z0 f( C& C4 ?1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