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C/ r$ _5 y4 ?, o; Y E2 c
4 n% P+ P/ p& d9 _, L) [0 w 价格动辄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号称“意大利原产、实木制作”的“进口”达芬奇家具,却被曝光是东莞生产、使用的是密度板等材料。13日,达芬奇家居在北京召开情况介绍会,坚称其代理意大利品牌产品系原装进口,但承认与广东东莞两个工厂合作生产过家具。
) \9 ]0 B; h- t. w0 ^) x. V X) C% j 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事实上,“贴牌”生产不仅是家具行业的“潜规则”,在地板、厨具、瓷砖等建材行业也并非鲜见。/ D1 y1 j" H; f3 i6 [/ Q
一床头柜标价13.26万元,质量却不达标6 {3 t$ h6 {# k' X8 d/ j9 W% S( @- v
11日,记者跟随上海工商部门的执法人员来到位于上海市青浦达芬奇家居的一家仓库。仓库主管徐伟峰表示,这里几乎所有家具都是意大利进口的,且销往全国各地。
; X1 E4 G' W d. U; w; |6 T 上海市建筑材料及构件质量监督检验站张志宇说:“这款床头柜从面板来说,它是密度板上贴三聚氰胺板的,整个抽斗的面板我们初步看是树脂的,不是实木的。我们做了现场破坏性检验,发现不是木材。”检测人员初步判断,这个床头柜表面的材质是密度板,而且抽屉的旁板没有封边,将可能导致板材中甲醛等有害气体持续缓慢释放,不符合家具的国家标准。而就是这款同型号的床头柜,在上海达芬奇家居延安西路展示厅内,原价标称为132600元,促销价仍高达92820元。
h; R; Q, _7 }2 L7 m% V! a 在达芬奇家居延安西路展示厅,用户缪福寿说:“家具买了一年多就出问题了,我打电话给店里,拖了一年多。”用户王先生说:“床板断掉了,沙发布都已经裂开了,正常的两千多块钱的东西都不会坏,20万的东西放在那里,没怎么坐就坏掉了。”7 ]$ p1 a8 L+ E3 `
目前,上海工商部门已对达芬奇家居立案调查。上海市工商局公平交易处副处长郑宏表示,工商部门对达芬奇的相关展示厅和仓库进行了现场检查,封存了部分相关产品。针对此事,达芬奇家居股份有限公司11日发表声明称,达芬奇“在国内销售的意大利品牌家具,均为在意大利生产并原装进口至国内”。
2 w5 I7 B8 P' _( g5 L7 F0 m, N 先出口再入关,国产货就变成了洋家具
" ]: J$ K5 y3 K% Z5 {( G# ^ 达芬奇家具是否如商家所说,是意大利全进口的呢?记者再次来到涉嫌为达芬奇加工家具的东莞长丰家具厂。东莞长丰家具厂法人代表黄文聪说:“从来没有生产过卡布丽缇的家具,我们做欧式古典家具。”- X A# c7 [4 F2 D2 ^
7月13日下午3点,达芬奇在北京召开“情况说明会”,请来了十几位洋人“兵团”坐镇,并介绍其为代理的国外品牌的相关负责人。) L* ?7 e5 Y: k) N" f, K
该公司总经理潘庄秀华在会上坚称该公司代理的所有意大利品牌产品均在意大利生产,系原装进口;而其代理的美国品牌产品则是全球采购,产地包括中国、越南、菲律宾、印度、印尼等。
( q8 \6 E1 M7 S* ?2 l3 U& y* B 发布会进行中,一位黑衣男子拍座而起,说在达芬奇买了上千万元的家具,但是却不知道是不是真品,要求达芬奇给说法。在这名男子一再的追问下,潘庄秀华转而声泪俱下地讲述达芬奇的创业史,并承认与央视报道中采访的广东东莞两个工厂金凤凰和长丰合作生产过一个国产品牌家具,而自己也曾介绍长丰为“好莱坞”家具代工。
7 [+ c" P2 L8 Y# R; w 深圳市工商局已经初步查明,上海达芬奇总部通过其深圳等下属公司给东莞长丰家具公司下订单,长丰家具公司把家具成品提供给达芬奇公司,达芬奇公司再通过多个贸易公司出口,最后再从上海入关,国产货就变成了所谓的意大利、美国原产的洋家具。目前,深圳市工商局已经查扣了给达芬奇公司提供好莱坞家具的深圳市欧美屋家居设计咨询经营部的相关账目和电脑资料。
2 N0 |8 u; x* T5 x( l9 a* I 造“洋”手法多样,普通消费者难辨真伪
) w0 B0 y6 Y, b1 Y8 p 原产地是界定进口家具的唯一标准,这些高端品牌的家具标牌上却并没有明确标注所使用的材质,只是模糊地在产地上标注着国外,没有标明是生产地还是原材料产地。同时记者也发现,凡是打着进口旗号的家具要比国产家具贵一倍以上,这也是许多家具厂商拒绝自降身价、承认国产的主要原因。7 |: m9 q9 s: I
据上海市家具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家具进口12亿美元左右,去年出口达329.8亿美元,其中中国生产的家具中50%以上的原材料都依赖进口,包括新西兰、加拿大、美国、东南亚等。) u6 _. U8 k/ z- t# Z
那么使用进口原材料生产的家具是否就算是进口家具了呢?上海市家具行业协会秘书长徐关荣说:“有些品牌是国外的品牌,但是授权我们国内生产,那不能说是进口家具;有些品牌注册于境外,但是在国内生产,也不能称为进口家具。如果一些企业通过假出口再进口,就是变相的欺骗。原材料产地是鉴定进口和国内生产很重要的条件。不过,由于表面看不出来,一般人还是根据海关关税来判断。”' k& y8 n* C9 U( C
业内人士表示,家居行业造“洋”的手法,一般是与国外品牌合作,每年给外资品牌一定的费用。其中涉及两个问题:一是产品是不是真的原产进口有待考证;二是标上“进口”后价格飙涨,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但价格昂贵缺乏依据和标准。5 ~, }4 _) n" ?+ \( W" }% w7 y
上海某家具有限公司负责人庄勇告诉记者,中国进口家具的量其实是非常小的,他们公司每年进口家具的销售额还不到总销售额的10%,受众群也比较固定。“以我们公司在上海市场来讲,整个一年的销售量大概是在5000万元,但是我们进口家具的份额不会超过500万元,也就是不会超过10%。整个上海进口家具的份额不会超过出口值的5%。”他说。& ^5 e% j) H o; a5 R% z
庄勇坦言,普通消费者要直观辨别进口家具的真伪是非常困难的。目前,辨别进口家具主要依靠家具上的标志说明、买卖合约和关税证明。同时,消费者应理性消费,购买家具时要明确买卖合同的责任、义务,尤其是售后服务内容。) O+ t% z; N# U/ E# I; W
(综合央视财经频道“第一时间”和京华时报报道): E7 h- Q7 q: o0 y- d" e) Z9 f
冒充洋品牌,无异于饮鸩止渴0 M; c' k2 z1 @ z. t: a* q7 J
——访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剧锦文% V \; ?& d2 _( k& E8 Y/ ^
从香武仕音响到欧典地板,再到时下热议的达芬奇家居,似是而非的洋品牌不绝于世。假洋品牌为何能在国内市场上长期存在,且欺世盗名获取高额利润?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剧锦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纸包不住火,热衷于冒充洋品牌而忽视严把质量关,是饮鸩止渴的短视行为,只能是死路一条。* f- ~* b( E1 g3 J" s9 ~
洋品牌效应蒙蔽消费者的双眼,企业因此获利非常丰厚
; Q0 S" ^5 g+ ?8 P4 O( R 记者:看到达芬奇家居涉嫌造假的新闻,您第一反应是什么?
0 x* s# }0 r- U2 w3 @( Z 剧锦文:事实上,假洋品牌在中国存在已经很长时间了,在很多行业都不乏案例。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商品打着国外品牌的幌子,实际上就是产自中国。那些厂家冒充洋品牌,偷梁换柱,营销打擦边球,以次充好获得的收益非常高,涉嫌消费欺诈。( Z ?7 [0 ^6 @, u! x& n8 e# v
记者:为何总有人热衷于冒充洋品牌?6 N8 H( L* q4 p, Q! Y( ^. _
剧锦文:企业冒充洋品牌,看中的是洋品牌的品牌效应。一说是达芬奇家居,一说是意大利进口,这种品牌的效应会蒙蔽消费者的双眼。长期以来,国人存在的崇洋心理,认为“洋货”时尚,品质好,愿意出高价,同样用途的东西,一些人甚至愿意多掏几倍十几倍的钞票购买“洋品牌”。这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国人对这东西在国外是不是一个知名品牌,并不知情。
+ }" f- y4 J! W/ y: c6 _4 } 企图用“洋名”走捷径,不符合品牌经营管理的规律( r& V* D+ f4 ~) z( U. v
记者:我们梳理发现,冒充洋品牌搞营销的企业大都是中小企业,这说明了什么?
. I9 z) P% z( L3 D7 }1 ^ 剧锦文:使用假洋品牌,对一些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的诱惑力很大。大众消费品取“洋名”容易打开市场,容易给人“国际化、品质好”的印象,被认为是后来居上的营销捷径。" u1 p; v8 d$ q" J! n6 Q
记者:一些假洋品牌的款式、质量也不错,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就是“中国制造”,其实也能得到市场的认可。
9 B" V5 o* Y m% H 剧锦文:其实,起个洋名字没有关系,只要把握住质量和创新,慢慢也能成为自主品牌。品牌有一个建立的过程,也有一个维护的过程,怎么扩大品牌的含金量,使它在社会上的影响更加广泛,学问很大,是企业经营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你建立一个品牌了,一旦出了质量问题,马上完蛋。“三鹿”没出事前,评价它的品牌价值有150亿元,一出事,一分钱不值,甚至是负值。想走捷径,弄个假洋品牌,在一两年内就名利双收,这不符合品牌经营管理的规律。如果达芬奇家具本身质量很好,这个品牌还会走下去。
( |0 f5 o, H/ s/ f0 j 中小企业搞洋品牌,若能够很好地去维护,别以差充好,当然可以成为一个很知名的品牌。比如,马可波罗瓷砖,总部在东莞,品牌名称来自意大利名人,如今在陶瓷行业推出了完全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中国印象”系列产品,也得到了国人的认可。
4 z$ w& }7 h [: Q, h+ E0 N 政府监管有漏洞,维护消费者知情权方面有欠缺. @" ^& h8 _3 D4 E( G- J2 R( C- \) a- T
记者:普通消费者对一些商品的原产地真假难辨,但海关、工商、质检等部门,应当心知肚明。
" C) x9 ^/ b1 m! y& y( I9 B4 f 剧锦文:假洋品牌屡见不鲜,说明政府在监管方面有漏洞,在维护消费者知情权方面有欠缺。一些企业钻法律空子,在国内注册商标用洋气的中文词汇,或者在境外注册一家空壳公司,很难说侵权,在法律上不存在问题。但张冠李戴地打擦边球,故意瞒骗消费者,就涉嫌消费欺诈。9 C/ J6 p' i$ w9 M {: ~- A
记者:该如何限制这些假洋品牌欺诈消费者?
- V; `4 R* \$ i" G& S, g8 S) g 剧锦文:在现行的对企业的管理体制、监督机制之下,还有法律完善的程度,都不足以杜绝假洋品牌的出现,但是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遏制。首先,一定要加强监督。现在社会监督的力量很强大,各种传播媒介对这种现象的反应很快。其次,提高打擦边球的风险成本,一旦造假,要严厉处罚,让违法成本大幅上升。当然,消费者也要有防范意识,要破除崇洋媚外的消费心理。+ Y/ |* ^8 f, m$ V$ Y z5 e4 r
.blkComment p a:link{text-decoration:none} .blkComment p a:hover{text-decoration:underline}
) z* _, O$ M1 w* G9 s
9 h- Z ~1 W% O4 c&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