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2 B8 N, T h; V; @4 J( ^" V# H2 F" x
■新快报记者 李文 实习生 万泉
! n9 t/ \& ~# {' `" w1 ~( A4 @ 昨日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街道、社区管理服务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文件是广州推进街道、社区管理服务改革创新的指导性文件,对解决街道社区多头管理、资源分散等问题都提出了对策。
: l- b% }4 k6 ]/ a1 D, B 力争到2020年基本形成具有广州特色的新型社区管理服务体系,社区管理服务水平走在全国前列,社区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显著增强。该目标将以2012、2015年为节点,分三个阶段完成,到2015年,居委会直选比例达到50%。3 {1 y6 b# }2 J& }: }; ~ d
公益慈善类组织准入门槛降低. t3 X' Q2 K6 x( C! [ f9 t
《意见》提出,在不改变街道现有机构编制、领导职数和人员身份的情况下,建立街道政务服务中心、综合信访维稳中心、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和街道综合执法队(即“一队三中心”),其中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将采取政府购买或委托的方式,引进社会组织来承接服务。
, c# M8 I+ M4 Z! Q6 g7 k% n 与此相配套,《意见》提出,要大力培育和规范社会组织发展。将降低准入门槛,简化登记手续,针对工商经济类、公益慈善类、社会服务类等社会组织,探索实行直接申请登记制和社区社会组织街道备案制。& N( X! ]2 x# y) F% v4 m. l
同时,建立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的专项资金,以直接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重点扶持公益服务类和社区社会组织发展。除此之外,《意见》也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立非营利性公益服务机构,通过税收、金融信贷等优惠政策为社会组织搭建服务发展平台。, P$ m* Q; w6 Z4 Y- O9 I3 x$ V% q
《意见》还提到,对于社会组织还要建立分类评估和退出预警制度,着重加强后续的执法监管,促进其依法自律运营。% ]1 x4 g' G" U8 U9 z! `0 I
进社区建立长效民意诉求机制# h* U1 C" y% L- X3 x: k( Q8 S
以社区为平台,建立一个长效的民意诉求机制,也是该《意见》的重点之一。其提出,社区将建公职人员、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居民的沟通联络机制,为群众的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提供畅通的渠道。
: u" G( n4 s, u6 m4 I 另外,公益决策的社会公示制度、公众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都拟引入社区,以扩大群众对公共决策的参与程度。
0 A9 l1 g1 Q6 @ 代表、委员进社区的民意诉求平台是街道社区中窗口单位的一种补充。《意见》提出,原则上,区(县级市)直接面向居民的相关职能和事权,连同人员、经费等,都要一并下放到街道。各种工作资源在“一队三中心”中将得到整合,由街道统一指挥、统一管理、统一调配,为居民提供各种窗口服务。整合过程中,以往的多头管理、资源分散、效能低下等问题,有望得到根本解决。
" f, V C$ U- u" A5 { 2015年形成“首诊在基层”服务模式6 Q8 c1 r# k4 j
街道、社区服务管理改革创新中,居民到底能在家门口享受到哪些基本公共服务?《意见》指出,就业、社保、文化、体育、卫生、人口计生等基本公共资源都将下沉至社区,为居民提供普惠型基本公共服务,向困难群体提供求助型基本公共服务。街道、社区的医疗卫生机构,将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到2015年,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实现社区每万名居民有2名合格的全科医生。社区养老服务也将得到优先发展,到2015年,每千名老人将拥有养老床位不少于30张。 E7 {, q/ T5 g
另外,随着“智慧社区”的建设应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基于网络的社区服务业也将走到居民身边。
- m0 i4 B" M/ F* [2 H3 K* x& o q 子女入学、社保等向常住人口全覆盖
( E3 O+ F" q& E: e( p# l& A( ]$ }* n 《意见》提出,将完善流动人员的综合服务管理。依托居住“一证通”制度,逐步实现就业、子女入学、住房、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
* k& ]- u3 `% I' q9 k* C 另外,落实积分入户政策,吸纳优秀的流动人员参与社区自治工作,帮助外来人员融入社区生活。并建立健全境外来穗人员的管理服务体系,完善在穗的境外人员登记和就业许可制度。' J H+ R2 h7 w
他山之石4 `& [) V4 X l
上海社区服务人员不能说+ V$ l# ?+ Y B# J8 q
我不管、找别人去' D8 ~ p5 ^) M5 v3 w( j7 j2 Y
早在2007,上海就已在全市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推行标准化建设。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涵盖劳保、帮困、医保、计生等200多项服务内容,标准化后,可实现服务事项、办事流程、场所建设、标识标牌、管理软件、评估体系的标准化。
# C' y! U" J) Z. u4 E 市民办理事务 F) }+ ]! V4 C! ]" u9 y
平均时间缩至8分钟
/ V% A: x/ J& H" X! E, E 在初步试行标准化建设的93个街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每个市民办理平均时间已经从过去的20分钟缩减到了8分钟。市民在全市任何一个地方办理,只需记住所办事项的编码就可以得到全市规范统一的受理服务过程。; D% C6 V- O6 _$ Y$ r @
市民进入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后,可先到引导咨询台,向工作人员查询相关事宜,在陈列架上,还有各类纸质告知单,告知市民医保、计生、劳保、老龄、民政等办理手续的流程。经过咨询后,市民可在排队叫号系统的屏幕上点击所需业务,拿到排号单,即等待语音叫号。各个办事柜台,没有玻璃相隔,矮柜台、宽台面,市民可以无障碍和工作人员交流。0 C7 ^6 K4 p0 q# y: } l6 j) @
社区事务服务人员
$ W& ]) e2 a- v- j$ w2 \7 W 禁忌语有规范 o1 J2 `6 z+ s! ^, l! ~9 n
上海此前一项调研显示,居民办一件事要跑6到9个地方,往返五次以上的情况占34%,只有11%的市民当场办理或者往返三次以下。此外,即使办理同一件事,在不同街道所提供的办事步骤、受理时间以及最终结果告知等都是不同的。
4 U3 O( u# t7 o% L( [ 另外,上海还专门制定了《上海市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规范手册》,明确规定了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人员的禁忌语,包括“没时间”、“太忙,慢慢等着吧”、“我不管,找别人去”、“真麻烦、回去看文件”、“我不管、找别人去”、“你怎么搞的”、“你有完没完”等。 (李文/整理)
0 ?( y" `2 l' X5 a! B# e 新型街道社区管理体系时间表- \8 L1 r# u! }3 [1 n: q
●今年9月底前,在荔湾区试点组建区一级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整合现有行政执法队伍。
/ e, S3 n) j6 R1 a2 n ●2011年底,在全市所有条件成熟的街道,开展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工作。' R* r% Z9 b9 H f
●2011年底,政务服务的网上办理事项与市民网页的对接接入率达到100%。
2 n/ U3 y6 L' `4 _0 p( s/ j( q ●2011年至2012年,在越秀、荔湾、海珠、天河、番禺、萝岗等区开展“智慧社区”示范试点建设,2013年至2015年,在全市全面推广。6 v! B% w! w u" Y
●2012年开始,把以个案服务为主要方法的专项服务项目购买经费列入各级财政常态化预算。. s# h5 t) B5 g, ~4 _6 r) Y: ]$ w+ H
●2012年前,每个街道建成一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一个文化活动中心、一个体育休闲公园、一个卫生服务中心、一个视频监控系统。0 i" X" q, X; [- N
●2013年底,电子政务网络所联通的街镇覆盖率达100%,社区由50%扩大到所有具备接入条件的社区,实现无线宽带网络覆盖街道社区,形成市、区(县级市)、街道、社区四级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9 Z* F9 |# n' Z
●2015年,居委会直选比例达到50%。) g* {2 M, I, b& Q! O
●2015年,全市每万人5名社工。
! \" R& B9 V- Z o' I ●2015年前,实现85%以上的行政审批、备案事项及其他公共服务事项在政务服务中心办事窗口即审即办。) o: V2 A4 f9 ] q
.blkComment p a:link{text-decoration:none} .blkComment p a:hover{text-decoration:underline} . J" S2 b) C1 i7 D1 y( h
& Q" g9 v) o8 F: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