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读复旦刘钊先生《释甲骨文中的“秉棘”》,对甲骨“棘”字兴趣大增。把以前所想的点穿成一串。包括周汝昌先生所考释“金箍棒”为“荆觚棒”一文(周汝昌先生最终考得“金箍棒”是一种用极坚牢的条藤做的中国古老兵器“荆觚棒”,“荆”即荆棘,“觚”八角棱。只是《西游记》故事在民间流传过程中,说讹了音就成了“金箍棒”。)。台湾辅仁大学张惟捷先生也有一篇文章《甲骨文「引棘」獻疑》一文,对刘文观点献疑。
甲骨文中有「秉棘」的辭例,見下:
1、□戌卜賓貞:□[夢],王秉棘□[中]。(《合》17444=《續》$2,賓三類。)
2、甲戌卜□貞:ㄓ(有)夢□秉棘,在中宗,不隹$2(憂)。八月。(《合》17445=《明》105,典賓。)[i]
花東206:
3、丁丑卜,在主京:子其叀舞戉,若。不用。子弜叀舞戉于之,若。用。多万有災,引棘。(花東子卜辭)
三处均牵扯到“棘”字,对于棘字的考释历来争议颇多,以下引刘文:
该字孙海波的《甲骨文编》作为不识字列于附录772页,姚孝遂、肖丁主编的《殷墟甲骨刻辞类纂》,于省吾主编的《甲骨文字诂林》及沈建华、曹锦炎编著的《新编甲骨文字形总表》都漏列字头。王襄在1925年出版的《簠室殷契徵文考释》“典礼”部分四页下释该字为“枣”。[1]李孝定的《甲骨文集释》将该字列入存疑部分,谓“字下似从来,不可必为枣字,宜存疑。”[2]季旭昇著的《甲骨文字根研究》从王襄说,谓:“字实从木、象多刺之形,正为枣之特征。……至《说文》讹作‘$2’,从重朿,失其朔矣。”[3]
《說文解字》釋“棘”為:小棗叢生者。从並朿。
《說文解字》釋“棗”為:羊棗也。从重朿。
“枣旧写棗,酸枣为棘”(见马未都《洞石与酸枣》)
战国兵器铭文中枣字作“$2”(《集成》10922酸枣戈),或许与“荆觚棒”有联系。$2先生文章对于“引棘”解释:
即是將「引棘」一詞視為「(占卜顯示)將有長久的……」之意,並暫對「棘」字缺釋,以求未來能更周全地去推求文意。
總之,由於缺乏更多材料,無論將「引棘」釋為「消災」,還是「達到危急」,都顯得不完全到位,本文提出的設想亦欠缺證據,因此目前對此詞語的解釋或許仍應存疑,以待新說,謹以此小文提供學者參考。
张文只是“献疑”,辩证看待,观点或可商榷。改日搜罗材料,细加厘剔。
没有找到周汝昌先生考证金箍棒的文章,还请有心的文友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