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凡有疾”?甲骨学界围绕这句“成语”争论了80年!

卜辞中的“祸犯有病”

所谓“肩凡有疾”或者“肩凡”,即卜辞中常见的疾病占辞“祸犯有病”或者“祸犯”某病。它被中国甲骨学界称之为一句甲骨文“成语”,因其在商王武丁时期的“宾组”和“师组”卜辞中出现的频率非常之高,大约出现了六十余次,所以,有关这句“成语”的解读和争论一直持续了八十余年,总共有十多位顶级的古文字学家对此提出了超过十六种的释读意见。

甲骨文“祸”字之一。

甲骨文“祸”字之二。

甲骨文“祸"字之三。

甲骨文“祸”字之四。

既然是对一句古老的“成语”进行释读,当然要搞清楚“成语”中每一个字的含义。第一个字“肩”,是引起众多歧释的罪魁祸首,因为这个字本来就是一个“祸”字,或者被约定俗成地借用为“祸”字。甲骨文的祸字,象牛肩胛骨之形,写法有一、二十种,但意思都是一样的。大约人们认出了这个字所象形的就是牛肩胛骨,所以便分别释读为“肩”字、“克”字或者“骨”字。

甲骨文“范”字。

第二个字“凡”字,或者说后来演化为金文的“凡”字,其实就是“范”字的本字。所谓范,指的是古人铸造青铜器物时所用的沙型翻模架而已。于省吾先先说,此字应读如“侵犯”之“犯”,真正的有见地。但不仅应读如“犯”,其实在“肩凡有疾”中,“凡”(即范字)字本来就借用为“犯病”的“犯”字。

甲骨文“有”字(蹂字)

第三个字“有”字,实乃鸟兽蹄印之形,古文写作“蹂”字,兽足也。借用为“有无”的“有”字。古人根据兽迹以断判狩猎收获的“有”和“无”,此乃“有”字之本源也。

甲骨文“病”字。

甲骨文“疾”字。

第四个字“疾”,实乃“病”字,以“片”字为声符,故不能读作“疾”。甲骨文本身另有一个正宗的“疾”字,乃一人中箭之形,故疾者,急也。又何必非要将一个“病”字释读为“疾”?

综上所述,所谓“肩凡有疾”这句所谓的“成语”,其实就是“祸犯有病”四个字的占辞而已。所以至今,“犯病”二字仍然是我们常用的口话,其根本在此也。本人识读卜辞,最在意其中的同音字假借,同音字假借是卜辞中极为普遍的现象,是不可以依照字的原义去生释硬解的。

蔡研究员在中科院史语所演讲。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蔡哲茂先生,专门为“肩凡有疾”写了一篇带有总结性质的论文叫做《殷卜辞‘肩凡有疾’解》。根据他的统计,放下最易懂的“有疾”二字不说,仅对“肩凡”二字存在的歧释就有:

1、 郭沫若先生释“肩凡”为“繇凡”,意思是“游盘”,即“游乐”?

2、 唐兰先生释“肩凡”为“攸同”,即“维同”?

3、 严一萍先生释“肩凡”为“祸风”?

4、 饶宗颐先生释“肩凡”为“祸重”?

5、 李孝定先生认为“肩凡”就是“骨痛”?

6、 丁骕先生认为“肩凡”就是“风湿痛”?

7、 柯昌济先生认为“肩凡”就是“笃重”?

8、 刘桓先生认为“肩凡”就是“恫疾”是因疼痛而致疾?

9、 沈宝春先生释“肩凡”为“骨骫”?

10、 姚孝遂释“肩凡”为“骨凡”,指某种动作或行为,但並非“骨痛”?

11、 张玉金先生也释为“骨凡”,即“毀坏安康而有了病”?

12、 裘锡圭先生释“肩凡有疾”为“肩同有疾”,意义是“能分担王疾”?

13、 宋鎮豪先生说“骨凡有疾”意指各式各样的骨性疾病?

14、 林小安先生释“肩凡有疾”为“果犯有疾”?乃卜问果真犯有疾吗?

15、 蔡哲茂先生自己则释“肩凡有疾”的意义是“克兴有疾”,也就是说疾病状况有起色,即病情好转,所以也可以省略作“肩凡”,即“克起”之意?

16、 尼德卫认为“肩”字与“克”字意义相当,“凡”字要读作“兴”,是恢复健康的意思。

于是,有位叫做魏文成的先生听闻上述十六种说法后,不禁大怒:罢了罢了,难道商代王族统统犯有骨头痛、风湿病?就没有其他的疾病?真是岂有此理!肯定搞错了!

不幸的是,先生们真的是搞错了。对战争和疾病的占卜,是殷墟卜辞卜问的两大重要内容。古人决不止犯有风湿病、骨头痛这一类疾病,其他任何疾病对于巫师们来说,都认为是鬼神作祟的,所谓“肩凡有疾”就是“祸犯有病”的意思,又何必把这么个简单的事情搞的那么复杂呢?

Author: jgwyb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