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Y0 J7 j# Z0 P, T( v7 n( }" _4 X
. |: N0 w( j# f1 r k5 R
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根据环保部门的检测,继黑龙江之后,在我国苏沪浙皖粤桂局部检测到了极微量的来自日本福岛核事故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小于天然本底辐射剂量的十万分之一,仍在当地本底辐射水平涨落范围之内,因此不需要采取任何防护行动。如何理解这些信息,我们的记者在今天上午采访了环保部的权威专家。6 j* H$ v9 n; h7 z
陈晓秋:碘131不会对我国造成影响8 R' H4 M) R \) ~3 H' Q% d
问:碘131到底是什么?
* a/ d8 r J n1 [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研究员陈晓秋答:碘131是放射性同位素里面一种,我们通常说的碘同位素,它是编号131号,它出来以后决定它的量大小,一方面它初始释放多少,在后续取决于它的物理性质,放射性元素有一个衰变期,我们叫半衰期,经过这么一个半衰期时间它会死掉一半。8 s! t" K# ]& B
问:它的半衰期多长?
9 N+ D9 K2 |& x8 I% s' B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研究员陈晓秋晓秋答:碘的半衰期8天,过了8天就会减到量的一半,再过8天就减到原来四分之一了,这样衰变下去。6 d7 N5 Y) X: {/ V9 ~& R/ `( g- k% {
问:拿碘131来说,目前监测到的量有多大?/ I5 ?$ v& s7 \, @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研究员陈晓秋答:碘131目前检测在零点几毫贝克每立方米。( j4 `9 r% X! O; c
问:目前这个剂量有没有可能对人体造成损害?
6 @3 @( N& E- }, E/ M# U# M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研究员陈晓秋答:不会,根本没有。& E+ y$ y7 j% e4 ^, c" x& \ P
问:你为什么这么确定?4 d }# u1 U& S9 ]5 X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研究员陈晓秋答:因为它只是在日常平时生活环境里面叠加了十万分之一,可以想像,我们原来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我们受的剂量,我们没有任何的影响,再叠加微小的十万分之一能对人有什么影响。' w0 Y# b3 ^- a$ Z
问:你说此时此刻我们坐在这在这个环境当中就在接受天然辐射?
0 o& b+ e; I/ _% D! a% \3 R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研究员陈晓秋答:是。这来自宇宙射线还有中子的照射,还有地层包括我们的土壤里面,都有这种放射性的,不过它是天然的东西。
" G( g2 e7 ~% p& }& H0 p! z# N 问:所有这些放射性物质,会对中国,对我们造成影响和伤害吗?3 r3 L! r' e8 y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研究员陈晓秋答:如果谈到伤害的话差更远了,我们只是说需要关注采取防护行动的,比如最简单需要进行隐蔽的水平,我们国家所规定两天内人接受的剂量达到十个毫西弗才需要采取这种行动,现在如果说现在测到碘131浓度对人体来说有这么大浓度吸进去的剂量,只相当于我们需要采取隐蔽行动值的千万分之一,是这么一个水平。它的量认为是不值得公众关注的一个水平。
7 w; t( b- Y) v# o9 H* R. G- @: t6 L 问:为什么这么确定?7 |4 P5 j' o0 l# o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研究员陈晓秋答:像前苏联切尔诺贝利这种事故,它本身没有安全壳,在运行过程当中突然发生急剧反应最后燃烧爆炸,把所有都扔到了空中,等于全部出来了,这个影响是很大的,特别是像他们周围当初白俄罗斯,乌克兰,现在的俄罗斯,这几个地方周围影响是比较大的,更远的地方通过大气传输,扩散等等这些途径再传输到其他国家相对就比较少。比如当初在事故期间我们国家也有好多点进行这方面的检测,比如像新疆那边也测到过,成都也测到过,北京房山也测到过,太原也有,包括后期辽宁那边,反正咱们国家当初有20多个点都测到了,但是这个量不是很大,也没有到要我们公众采取什么防护行动的这么一个水平。
6 G! x! l( { K 问:你的意思即使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当时发生的泄露情况对我们国家的影响,也不足以到需要采取行动的程度?; i* ?1 L7 O+ J: N2 `9 a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研究员陈晓秋答:这次肯定不会超过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影响,所以从这一点来讲大家可以放心,不会对环境和人造成什么影响。
1 c7 z M$ L3 y 苏旭:微量放射物对我国无影响
5 B/ M3 w9 i* `* L1 {1 ]7 C 对于空气中已经检测到的这些微量放射物,其实根本不会对人的身体和我们周围的环境造成任何影响,对此有关专家从科学的角度为我们进行了解释,核辐射的计量单位中一个毫西弗等于一千个微西弗,而我们目前监测到的计量更是微乎其微。, i* t: J; S$ e
问:医学来讲如此小剂量的碘131已经被吸入到人体当中之后,有没有可能产生作用?
' B* a0 {4 a) y8 m! P8 y 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所长苏旭答:不应该,因为我们本身是生活在有辐射的环境当中,我们做了大量流行病学调查,我们国家阳江它的本底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三倍,这个是十万分之一的增加,那个比我们这个高三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做了大量几十年的流行病血调查,他们发病率和死亡率和我们没有差别,所以大家不用担心。3 n/ G9 ]6 X5 t0 e. F/ b
问:这种情况下大家想需不需要做特别防护,我们需要多在家待的,尽量避免上街吗,需要吗?
7 u9 P3 U& B6 [( e" d/ c! }6 r 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所长苏旭答:不需要,我们知道在日本控制的,测你福岛核电站是20公里,20公里到30公里采取隐蔽,我们国家离日本福岛核电站最近也是1000多公里,并且我们检测是极其微量的,
Y5 |4 C H# ~& E/ \2 k/ N5 N 问:对出现了放射性物质地区的居民,他们需要上街戴口罩吗?) h( r u6 n- m: X7 e
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所长苏旭答:不需要,正常生活就可以。" _% D9 s1 T$ |+ Z. H
问:怀着宝宝的妈妈比较担心,身体比较敏感,他们需不需要做特别防护?! L3 b5 y' g+ w7 {' r
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所长苏旭答:不需要,这个极其微量,相当于天然本底的十万分之一,对本底的这个水平没有任何改变,; a8 K+ F/ `) F- _# G; W
问:所谓本底是指?
" ~" W+ s f# B& c 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所长苏旭答:我们生活在具有天然的辐射环境当中,包括土壤和各种材料当中,有天然存在的放射性,它的放出射线,放出射线我们生活在这个环境中,这个环境当中有一个本底水平,这就是我们一个基线。
" I4 C0 y1 Y( A& a m 问:自然界就存在?
) x- r! [) n: H& I+ Q8 E) |( X6 z 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所长苏旭答:是。
; T3 y( S4 {1 c5 u) A& [+ I4 y: r 问:正常辐射我们这么多年已经可以承受了,但是比如碘131是人工合成的,会不会对人体造成影响是不一样的?* _$ l! l8 `) P5 R! s
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所长苏旭答:有这种担心可以理解,从大量流行病学调查,我们平时从事碘131操作的人员,还有用这个来做实验的人员,用碘131进行疾病诊断的这些医护人员,他们经常在接触,他们接触的量比这个量大得多,我们也没有发现他们有什么健康的影响,并且我们的放射性工作人员,他的控制的剂量限制是五年平均20个毫西弗,我们公众控制剂量是1个毫西弗。
3 d2 n1 x+ B- N1 T7 E 问:以目前医学标准来讲,这个量足以对人体造成危害吗?
% A. d% T: q! w& h( p$ j! c/ H 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所长苏旭答:不应该,我们本底按照北京算每小时0.06微西弗,这是我们本底水平,它的三倍的话,就是0.18个微西弗,比较一下就是一次拍一次胸片接触的剂量是360个微西弗左右,这个量和它比起来是很大的差距,另外我们在100个毫西弗下观察不到任何影响。
8 ~5 R2 p9 Z- e& N/ L9 y 监测数据每日更新
0 B3 P! M: Q* O O1 e% a/ Z 目前,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有关部门发布的环境辐射监测报告,这些数据都是怎么得出来的,请继续听听记者对专家的采访。
) L- W- Z; C" ^/ ^ 问:很多人很关心现在公布大量的数据,它们来源是什么?
- O1 S6 e$ O" V 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所长苏旭答:在全国设立了很多的环境辐射监测站,他们对空气当中放射性物质和环境的a剂量率进行监测,如果一旦发现有放射性物质,他们就会在第一时间把这个结果报出来。' X J/ O$ t9 ]9 L! C
问:这个信息的通道大概是什么频率,多长时间数据会汇总一次?
4 J! X& U* w5 j 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所长苏旭答:就是a剂量率每天实时更新的,每天更新一次,在网站上可以看到。, Z! j) b1 \( f* e' {5 ], l' j
问:这个a剂量率是?
% y* a! X7 T7 W2 M l/ r 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所长苏旭答:环境的辐射水平,还有大流量的空气采样,采样检测一般因为量很低,采完样要用a谱来检测。4 o- j3 Y _, B- [" P7 J( t
问:这是经过采样得出的数据,这个采样是不是能够准确全面反映目前状况?. B" Z4 ^ U( l' c# Z) c- c
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所长苏旭答:如果空气当中要抽取样品,抽取空气,抽完了以后在一个滤膜上,如果有放射性物质就吸附到滤膜上,我们把这个滤膜进行检测,每天都要采样,对每天空气中的放射性物质能够达到一个实时监测的目的。
C" H: G% r4 z1 ^& T 问:既然是极微量的核素碘,甚至是不需要关注的一个水平,但依然保持每天对这个信息的公开,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处理方式?
- n. Y/ U" ~# F- V* O3 `4 x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研究员陈晓秋:因为环保系统在全国都分布有监测点,有100多个,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进行了加密,也就是分布的点有增加,像沿海地区都增加,另外监测的频率也增加,原来可能测一天或更长的时间才往上汇总数据,现在要求密度加强,比如三小时报一次,或者六小时报一次,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来加密,这样信息出来以后,我们就可以按照国家的信息公开要求把这个发布出来,让公众更放心。
- k+ }3 s* A5 |8 R. e 孙军:微量放射物是如何到达我国的
7 J, a5 ^4 N3 h; k5 W6 B; X5 ] 距3月11日日本9.0级强震已经过去了半个多月,这些微量放射物是如何到达我国的,中国气象局的专家从大气环流的角度为我们做出了解释,而且告诉我们即使以后风向变为东风,放射性物质也不会给我国带来影响。
& \" E- L9 C8 B9 ^; f; h( }* F 问:之前我们听到是风向东方向吹,因该吹不到中国来,那么核泄露物质怎么到中国的呢?怎么来到中国境内的?3 D S' e5 C/ m% @5 p r) H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答:从这个环流形势可以看到环流演变的情况,这个图是一个昨天晚上的,经过福岛这个地方一个环流,如果把它当做一个静止的状态,它的空气的流动沿着这个方向,可以这个方向转一圈总的流动。- V6 P) z! M$ n x$ u' l
问:碘131绕了地球一大圈才进入中国的?' N- @, r/ F" k2 r8 |& h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答:这是总的扩散方向,总的方向是这样流,它也不是平直的流,也有大气环流南北运动,它扩散出去之后,有可能向南有可能向北,分子就开始逐渐,开始浓度比较高,逐渐稀释了,这是水平方向的,实际上大气是三维的,它在垂直方向上也有扩散,有上升运动也有下沉运动,我们查了一下21、22号的气流形势,大的环流还是这个方向,但在这个环流的北侧,有一个低压的环流,是气旋式的逆时针旋转的一个环流,甚至可以上升到3000米的高度,也有下沉运动,下沉到地面转为沉降到地面了。离原地距离越远,会越来越稀释,量会越来越小。) S" ]- j2 W# D. K$ n. F' r) o3 n# M
问:如果只是影响到东北的话,为什么我们在东南影响也有监测到?8 L# H9 x7 N2 `2 s) \+ r' ~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答:那是另外一个环流的影响,看一下这个图,这个是3月22号环流的大概趋势,我们看到在22号这一天,这是在低层在1500米以下这个大气层内,在这一带地区,从低层向偏南方向扩散。然后转成向东北方向扩散,它在向南扩散中,底层这一地区有一些污染物在这块地区已经形成和积聚了,随后到了目前这是26号的,你可以看到在这一带地区,日本岛南部这片洋面上,低层由西北风转成偏北风再回来,偏东风的回流这种风向,这个风向把前期这一带地区有一些积聚的污染物吹向我国的大陆,带来一些地方有检测,跟这个是有关的。
7 l1 o2 S( e" R# b. Q' V 问:你们目前检测情况看,已经出现物质的东北和东南地区,会不会随着环流活动而出现这种物质增加情况呢?
: C9 I' Y) F. E8 F, k8 e b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答:现在看不到这种环流存在,如果大的污染物向中国飘散的话,这一块必须有明显的偏东风,直接吹过来,也许浓度会高一些,但是现在目前的话,基本上大的环流,从目前来看,而且在未来几天基本还是偏西风,都是吹向日本东北和太平洋地区,有一些小环流,21到22号的小环流,目前看到的这个小环流,影响到黑龙江,这个小环流从后面形势来看,这个小环流后面看没有出现这种环流形势存在。
. \8 y; g3 e& v. ~4 y(编辑:SN046)
6 T1 c5 T3 t! |- @. F3 Z1 p3 \6 t% |, C0 D( i' M ?/ u" b
|
|